墨脱人的心愿,就是我的追求

来源: 珠江时报

第三期广东省对口支援广西支教教师系列报道(908)

本报记者对话我市援藏干部许晓珠,讲述一段激情燃烧的援藏岁月

    核心提示:“我只是做了一个援藏干部应该做的事情,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
  “市委市政府对援藏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是我做好工作的基石;社会各界人士对墨脱的关爱和资助,使我感到十分自豪……”
    近日,我市援藏干部许晓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再表示成绩是属于集体的,广东、佛山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援藏工作的大力支持,使他感觉自己有了“强大坚实的后方”。

 引子
14次穿越生死墨脱路

    西藏墨脱县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每年有8个月时间被冰雪封锁,成为与世隔绝的“高原孤岛”。进一次墨脱要走140多公里山路,翻越4000多米高的雪山,还要途经原始森林、泥石流塌方区、蚂蟥区……因为每年都有人死在进出墨脱的路上,故有“生死墨脱路”之称。
    为了给墨脱群众修一条连通外面世界的路,改变他们贫穷落后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我市援藏干部许晓珠在担任墨脱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的两年多时间里,历经生与死的考验14次徒步穿越“生死墨脱路”,走遍了墨脱县的8个乡(镇)58个行政村中的48个行政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过他的事迹材料后,评价他是“援藏干部的模范”。
    舍小家为大家,置生死于度外,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近日,本报记者与许晓珠进行了一次对话,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选择援藏
为尽一份义务和责任

    记者(以下简称记):2004年6月,你从佛山市经贸局副局长的位置,自愿到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工作,当时怎么会有这个想法?
    许晓珠(以下简称许):当时,第三批援藏工作即将结束,全省掀起了“关心西藏,支援西藏,援藏光荣”的热潮,到处都在传颂着援藏干部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很多干部受到感染纷纷报名援藏,我只是其中之一。援藏,我不是图名,也不是图利,图的是去西藏尽一种义务和责任。
    记:在正式进藏之前、在到达墨脱之前,你对这么艰苦的条件有思想准备吗?
    许:说实话,进藏之前,我对条件的艰苦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我真的没想到墨脱的条件会这么苦这么难。人在大自然的面前,真的是太渺小了。
    记:当时你家里还有患脑瘫的女儿,湖南岳阳老家还有患肝硬化的老父亲……你放弃相对优越的岗位去西藏,家人是怎样的态度呢?
    许:这些我也考虑过,但是他们热情的支持和鼓励,更坚定了我援藏的信心和决心。妻子叫我不用牵挂家里的事情,岳父岳母承诺外孙女住院治疗包在他们身上,还有一起工作过的老领导和同事,也鼓励我放心去支援西藏,家中有困难他们会来照顾。



进出墨脱的路况极差,生活物资得靠人背马驮。

执著修路
路会带给当地好日子

    记:不少报道都主要提到你为墨脱修路的事情,是什么让你感受到,一定要为当地修一条好路?
    许:我亲身经历了墨脱不通公路的艰辛,亲眼目睹了当地干部群众生活的疾苦和各项事业的落后,所以我有责任为墨脱群众修一条路。
    因为那里路不通,什么东西都要从外面背进来,很多年过花甲的老人和幼小的儿童为了增加收入去当背夫,被沉重的物资压弯了脊梁,看到这些我的心比铅还要沉重。
    广东人说“路通财通”,这也是被发展所证明的,我希望修好了路能带给当地人好日子。
    记: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墨脱县公路建设的第一手资料,你冒着生命危险徒步进出墨脱14次,几乎走遍了墨脱所有的村寨。还来回50多次往返于林芝、拉萨、北京之间,为重启扎(木)墨(脱)公路的建设四处奔走,为什么这么拼呢?
    许:人生难得几回搏。进入墨脱虽说有想象不到的危险和困难,但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并不多。如果不去墨脱,怎么能了解那里的县情、民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怎么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援藏工作思路?再说三年的时间有限,我必须努力工作。墨脱人的心愿,就是我的追求。
    记:墨脱的县乡公路现在进展得怎么样?
    许:墨脱公路建设已纳入了西藏自治区“十一五”公路建设规划,自治区交通厅于去年启动了墨脱县的乡村公路建设,县外公路的前期勘察设计工作也已完成,并拟于近期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墨脱县已经成立了第一支农牧民公路养护队和第一支农牧民施工队,墨脱通往外界的道路一定会开通,我相信这一天已经为期不远了。
    记:墨脱公路通车时也许你已结束了援藏,有机会你是否希望能坐着汽车再回墨脱?
    许:这条路确实是令我感到欣慰的事情,路通了之后我一定会坐车去看看,因为这里是我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有让我常常感动的墨脱群众。



▲墨脱地区崎岖的山路。

面对荣誉
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

    记:是什么精神支持着在那么辛苦的环境下工作?
    许:其实,我做的这些都是一个援藏干部应该做的事情,我一直都是怀着感恩的心在工作。在来西藏之前,我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怀,我是从部队退役的,到地方上工作后,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得到了领导、同事的关心。
    记:在你看来,援藏干部的责任是怎样的?
    许:援藏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既然来到了这里,就一定要用有限的时间为墨脱人多办一点好事实事,才对得起墨脱淳朴、勤劳、善良的百姓,才对得起组织对自己的信任。
    记:温家宝总理看过你的事迹材料后,评价你是“援藏干部的模范”。广东省委又授予你“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对这些荣誉,你是怎么看的?
    许:墨脱的群众真是太艰苦了,任何一个人去看了都会流泪。我只是做了一名援藏干部应该做的事情,党和人民却给予我很高的荣誉,这既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种动力,时时鞭策着我多为墨脱人民做实事、做好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记:你是从佛山走出去的援藏干部,在佛山的经历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许:我在佛山军分区期间,部队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品格,之后我到市委办、佛科院、澜石镇、石湾镇等单位工作时,也无不为佛山人求真务实的精神所感染,使我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可以说是佛山培养和造就了我,没有组织的培养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心系墨脱
淳朴的民风感动了我

    记:2004年7月,你踏上墨脱之行,那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许:“墨脱”在藏语的意思是“花朵”,那里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高原西双版纳”的美称。但是,由于一年中长达半年以上的冰封雪锁和极端复杂的地质结构,致使墨脱至今不通邮、不通路,它还有一个令人心酸的名字叫“高原孤岛”。
    墨脱比想像的还要苦好多倍,由于不通公路,开不进汽车,每年墨脱需要的五六千吨的生活物资和建筑材料,只能等到冰雪融化的开山季节,人背马驮从外面运进去。一路上要翻越终年积雪的大雪山,穿过原始森林、蚂蟥区,还可能遭遇不可预测的雪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沿途有很多人和马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于是当地人把出入墨脱的路称为“生死墨脱路”。
    记:墨脱的群众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许:墨脱的老百姓太淳朴、太善良了。2004 年7月24日下午,我和其他3位援藏干部在翻越多雄拉山时,由于上方行走的马帮踩松了石块,大大小小的石头从山上直滚下来。门巴族通讯员欧珠眼疾手快,奋不顾身地冲过来一把将我推倒在岩石下,并用身体护住我,一块块石头呼啸着从头顶上方飞滚过去……
    这样的场景,过去我只有在电影电视里见过,没想到墨脱的老百姓在生与死的面前,显得那么善良和勇敢,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



■许晓珠带队勘察地形。

家在佛山
各界支持是坚强后盾
    记:我从焦点访谈的节目中注意到,除了修路外,你还到处奔走,改善当地的教育状况?
    许:我曾到墨脱县一些小学看那里的孩子们,发现校舍和课桌都是破破烂烂的,教室里没有灯光,光线十分阴暗,黑板都看不清。想想我们这里每一所学校都窗明几净,真是鲜明的对比,让人十分心酸。
    每每想到这个情节,总有一种落泪的冲动,为墨脱人民,为奉献在墨脱的人,我觉得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 
    记:援藏期间,你春节回来探亲,也要抓紧时间拜访很多朋友和部门,为当地争取项目资金?
    许:是啊,春节这段时间容易找到人,我要把墨脱的真实情况跟他们说一说,那边条件的改善全靠他们来资助。在我的努力下,佛山禅城区教育局为墨脱捐款23.5万元,广东中山图书馆一次性捐书17000册,深圳市捐120万元为墨脱修建中心小学教学楼……很感谢家乡人民提供的巨大支持,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广东、佛山各界的支持就是我的坚强后盾。
    记:关于家乡人的关爱和支持,有什么令你特别感动的故事吗?
    许:故事非常多,我简单说一个例子:顺德一个个体户何悟秋到墨脱旅游时,看到当地的背夫真是太艰苦了,她主动找到我为墨脱群众捐出自己的10万元私房钱,回来后她的丈夫也被感动了,两夫妇又捐钱……
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佛山不少热心人士纷纷捐钱捐物,不少港澳乡亲也主动打电话想捐助,他们的关爱让我们这些广东的援藏干部们感到十分自豪。
    至今,广东省已经派出了123名干部,支持的资金达到12.5亿元。可以说,没有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一支团结、实干的援藏工作队,就没有我今日的成绩。



■看到本报的报道,许晓珠感动地说:“感谢家乡人民对我的关爱和支持。” 本报记者 訚洪 摄

愧对家人
援藏结束再好好表现
    记:为墨脱尽力奔走的同时,你失去了很多温馨的家庭生活。你的妻子和儿女,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许:的确,我最愧疚的就是家庭和老人。妻子患有心律不齐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有时突然发病了我却不在身边,岳父岳母常年帮我带女儿到北京等地治病,我非常感谢亲人们的理解和无私奉献。
    不过话说回来,援藏是我的选择,虽然我对家庭确实欠他们很多,但我却得到了心灵上的净化、思想上的升华。等孩子再长大一些,我想他们也会支持我的选择。
    记:等援藏结束后,你希望可以怎样回报家人?
    许: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我已经很开心了。等援藏工作结束了,我一定会好好表现,好好陪伴爱人和父母,辅导孩子们学习。

本版统筹/本报记者 彭长江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杨宝安 曾人东

 

查看更多支教图片 发表您的意见

上一条新闻: 感谢佛山培养了晓珠
下一条新闻: 选择援藏,心系群众办实事
   
别墅开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