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佛山日报
第三期广东省对口支援广西支教教师系列报道(933)
我市首场许晓珠先进事迹报告会满载掌声与赞叹
□本报记者李琳 淳朴暗红的脸,藏青的西装,深红的领带上还扣着领带夹。这样一个质朴甚至有些拘谨、腼腆的中年人,就是被无数媒体聚焦的援藏模范许晓珠。 昨日,这个从佛山走出的铁血男儿重归家乡,在第一时间向家乡的父老们讲述了他在雪域高原的援藏工作经历。两年多来,种种动摇、挫折、艰险、困难、磨砺,甚至险些历经的死难,在他的语言中都是平静道来,语气没有特别的跌宕起伏、抑扬顿挫。但是满场的800多位听众并不挑剔似乎缺乏技巧的演讲,仍然屏气凝神。会心处,点头微笑;疑惑处,低声窃语;惊险处,啧啧感叹;动情处,泪湿眼眶…… 事实上,许多报告会的听众曾是许晓珠在佛山的同事、老友。如今的许晓珠登台演说,他们思量着:意外,当年普普通通的小伙子如何经历这么多考验,挑起为墨脱修路的重任?欣喜,一个年轻党员能熬住寂寞和艰险,成了今天学习的榜样。 翻越大雪山、险过老虎嘴、穿过蚂蟥区、惊遇大塌方、生死困雪地……许多只有在电影里看过的惊心动魄场景,一切都要挺过来,需要多少勇气?可许晓珠总是在讲述中重复表达着这样的话:“我的苦,与长年在墨脱工作的干部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百姓相比,算什么?”他总是这样激励着自己:进墨脱再苦也比不上这里的百姓生活苦,不为墨脱做点实事,真的对不住自己的良心!于是,他可以用自己的脚徒步丈量着墨脱每一寸土地,无论沼泽还是雪山;他可以为了修路大计,进进出出这条生死路十多次;他可以为了帮扶困难户,先后捐出自己的数万元存款;他可以为了墨脱的百姓,忍痛将家中的妻女托付亲友照顾。 报告中,掌声和惊叹声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停息,听众们被眼前一脸平静、朴实的援藏干部震撼。77岁的老干部刘忠义在报告终了,怀揣着泛黄的《佛山日报》,气喘吁吁地挤上后台,问道:“晓珠,你还认识我不?”原来刘忠义是许晓珠在城门头干休所的老同事。他在报纸上了解到许晓珠的援藏事迹,特地赶来见见当年的上进青年,如今的模范党员。许晓珠一声亲切的“老领导、老首长”让刘大爷笑逐颜开,他喃喃道:“我就知道他还记得我,他一直都是好青年,我也念着他!” 摊开老人带来的《佛山日报》,看见了他投的两篇稿件,分别发表于1990年9月12日和1991年5月1日,每则都有许晓珠乐于助人、踏实工作的记载。念叨着10多年前,许晓珠背人看病、挺身加班、义务送煤气的件件小事,刘忠义感叹:“以前是小战士,现在是领导干部了,作风一如既往。如果所有的干部都像他一样,我们的生活会比现在更美好!” 质朴心声 一心为民此志不渝 说起部分年均现金收入不到100元的乡民;提到男女老少当背夫,拿命换取工钱;回忆12岁的孩子只有上衣穿,害羞见客;谈起缺医少药的乡民承受病困……报告会上,讲述起在墨脱生活的点点滴滴,许晓珠的言语很朴实,但无处不袒露着他的善良、谦逊、奉献、感恩之情。 “进墨脱再苦也比不上这里百姓生活的苦,不为墨脱做点实事,真对不住自己的良心啊!” “自己在路上受的这点苦、这点累和长年在墨脱工作的干部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百姓相比,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援藏只有三年,干不好,怎么向墨脱人民交代?” “不为墨脱干点实事、最要紧的事,我就对不住墨脱的百姓,对不住自己的良心。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不管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也要把县里交给我的任务尽职尽责地做好。” “当我以为我可能真的走不出这座雪山,想着墨脱百姓那一双双企盼、渴望的眼神,看着风雪中背夫的身影,我的心再一次被墨脱人那种顽强的生存能力所打动。我鼓起毕生的求生力量,艰难地闯过了鬼门关。” “我坚信,墨脱人民彻底告别人背马驮,刀耕火种的历史,已经为期不远。想到这一切,感觉到自己的汗水没有白流,内心也感到由衷地欣慰。”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为自己能有机会为墨脱人民服务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做了一些有益于墨脱脱贫的工作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在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同时,我得到的是心灵上的净化和思想上的升华,也对‘特别能出苦,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精神必将激励我一生,必将推动我在今后更加努力的工作。” “三年援藏,一生西藏情结。援藏,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在藏工作只有短暂的3年,与西藏的同志相比,与长期在藏工作的干部相比,我这点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取得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所作的,仅仅是一名援藏干部应该做的而已。” (本报记者李琳整理) 报告摘登 回首生死墨脱路 镜头一:翻越大雪山 第三次进墨脱,正好遇上大雪封山。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上积雪一米多深,我们沿着一串串踩出来的之字形脚印,在陡峭的雪地上一步步艰难前行,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一样。在爬雪山的途中,因严重缺氧,我的意识几度模糊,当时我以为真的走不出这座雪山了。在通讯员的搀扶下,沿着雪地上一个脚印,深一脚浅一脚艰难闯过了鬼门关。 镜头二:险过“老虎嘴” 这是从悬崖峭壁上凿出的一段约两公里长的羊肠小道,不足一米宽。上方是陡峭石壁,下方是万丈深渊,狭窄的路面长年受雨水冲刷布满青苔,犹如抹了一层油那样光滑。经常有人和马匹摔下丧生,当地人称其为“老虎嘴”,第一次进墨脱,我们走的就是这条路。 镜头三:惊遇大塌方 横跨在雅鲁藏布江上的几百米长的吊桥,下面是滔滔江水,人走在上面,左摇右晃,好比荡秋千一样,让人心惊肉跳,一不小心就会葬身江底。同行的民工对我说,每年都会有数十匹驮运物资的马匹,连马带货掉进江里。 我们一路谨慎前行,但险情还是发生了,遇到了塌方。在我们上方行走的马帮不慎踩松了路基,碗口大的滚石顺势而下,这时,门巴族的通讯员欧珠眼疾手快,一个箭步冲到我面前,一把把我推到一侧,用身体护住我。这样的场景只有在电影里看过,现在就发生在我身上,除了感激、热泪,我无法表达那刻的心情。(本报记者何仁军整理) 学习反响 许晓珠事迹鼓舞公务员士气 佛山市人事局局长梁汝森:在1999年,我和时任的市领导徐萍华同志去西藏林芝地区看望我市援藏的同志。当时对许晓珠同志有接触,觉得他朴实、肯干。今天又听了这个报告,我的感觉是非常震撼。 在两年多的援藏时间里,许晓珠能置生死于度外,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不断付出,这和他的品德和境界分不开。 现在佛山要建设富裕、和谐城市,对公务员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每个公务员的工作中都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许晓珠事迹报告对鼓舞公务员的士气,形成好的工作风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决棘手问题要靠科学发展观 市国资委主任卢建华:许晓珠的高尚意志、情怀、作风应该化为工作中的一股力量。我们也会以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投入工作,处理好当前一系列改革中存在的发展与稳定问题! 许晓珠的许多事迹告诉我们,要有责任心、奉献精神,更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墨脱为什么贫困?他找准原因是没有公路,所以要通县 内路、县外路。同样,面对很多改革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我们也要拓宽思路,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精神来解决问题。一旦找到方向,就要坚韧不拔、兢兢业业在岗位上为佛山的发展多做贡献。 中年人要耐住艰辛出成绩 市纪委常委殷辉:听过报告会,我很感动,很受教育和鼓舞。许晓珠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去那样一个边陲县城工作、生活,而且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完全是一种党性的体现和锻炼。在墨脱,他一心想着老百姓,还捐出自己的积蓄给贫困群众,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都是中年人。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要耐得住艰辛才有成绩。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岗位,用这种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开拓创新、改革进取的精神,做好一系列工作,为老百姓干实事。 接受的不仅是洗礼,更是力量!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黄远任:很感动,我是红着眼圈听许晓珠讲他的那些经历的。我为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干部由衷地感到自豪。 先进人物不是一天冒出来的,许晓珠的成长肯定与他平时的党性修炼、严于律己分不开。身边的干部距离最近,在机关呆久了很有必要接受先进事迹的熏陶,经常接受思想的洗礼,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与群众的亲密关系。我想,学习许晓珠要化感动为力量,勤勤恳恳,最终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 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实事 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黎永航:我和许晓珠有十多年的交往,他朴实沉稳,干实事。在墨脱工作,他没有“镀金”心理,因为没有一个人会拿自己的生命去“做秀”的。他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实事。做官先做人,一定要做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没有信念,就没有了动力;没有正确价值观,许晓珠就不会做出这样的成绩。 作为机关干部,平时与基层接触相对少些,容易产生浮躁情绪。我们学习许晓珠,是非常有针对性,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本报记者李琳、何仁军) 成长历程 脚踏佛山沃土 留下坚实足迹 (1989年~2004年6月) 当许晓珠以一名援藏干部的身份,踏上西藏那片神秘的土地,继而笃志拓开神奇“天路”的时候,腼腆、踏实的他已经在佛山工作、生活了15年。 1989年,许晓珠从海南军区调到佛山军分区城门头干休所服役。在佛山军分区服役时,许晓珠先后做过话务员、驾驶员等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三年里,2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立了三等功,还获得‘佛山市学雷锋标兵’称号。 杨欢贵(时任干休所所长):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起来打扫卫生。老干部家中需要换灯泡、通厕所,找到他,他从不推脱。不久老干部们不管大事小事,都爱叫“小许”来帮忙。 1992年,从部队退伍转业安排到我市工作后,许晓珠先后担任市委办科员、市委宣传部科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科员、石湾镇委副书记、澜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纪工委书记、市经贸局副局长等职务。 曾庆光(时任市委党校机关党委书记):休息时间总看见他在看书学习,上课遇到什么问题,他也立刻向老师提问,非常积极踊跃。 麦海岸(禅城区人大常委会石湾镇街道工作委员会主任):许晓珠是个有着一股牛脾气,认准的事情非要干到底的人。 情倾雪域高原谱写动人篇章 (2004年7月至今) 2004年7月开始,许晓珠风尘仆仆地从佛山来到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脱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为了能给这座“高原孤岛”的百姓修一条连接外面世界的路,在这条路上徒步往返了14趟。历经生死考验,走遍全县七乡一镇,察民情、访民意、解民难。 2004年7月26日,许晓珠和墨脱县委书记李建功等三名援藏干部第一次踏上“生死墨脱路”。动身之前许晓珠被告知,要穿大两码的解放鞋,因为脚一直泡在雪水、泥水里容易发胀。 2004年7月31日,经过五昼夜徒步跋涉,许晓珠一行终于到达墨脱县城,他的腿走肿了,脚底板磨烂了,脚趾甲也磨掉了两个。 2004年8月1日,达到墨脱第二天,许晓珠一行就开始访贫问苦、走村串户。不到两个月,就召开干部职工、农牧民群众座谈会30多次,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制定出符合墨脱实际的发展思路…… 不通路,是墨脱县贫穷和落后的根源。根据墨脱实际情况,许晓珠与其他援藏干部一道深入论证,提出“先修县内公路,再修县外公路,最后实现内外对接”思路。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许晓珠为了通路,开始“跑路”。 2004年10月他二进墨脱,为了照顾好其他同志,许晓珠一路被蚂蟥咬伤13处,伤口处血流不止,没有药品,不得已将烟灰敷到上面止血,至今伤疤累累。 2004年11月三进墨脱,由于连续5个多小时爬雪山,终因极度虚脱出现精神错觉,“当时就不想走了,心想死在雪山上也不枉活一回!”最后,许晓珠硬是被背夫拽出“鬼门关”。 2004年11月,许晓珠终于到拉萨,面见自治区主要负责人。等了几个日夜后,终于见到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原本约定几分钟的时间,一谈就谈了近1个小时。 2005年6月,徒步5天走出墨脱的许晓珠来到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公路局总工程师宋万贵的办公室,哭着诉说墨脱修路的重要性。因为波墨公路80K至108K段的蚂蟥特别多,许晓珠的裤腿卷到膝盖上,腿上有七八处被蚂蟥叮咬后的伤口在流血,许晓珠就这样流着泪、流着血地说墨脱、说公路。 2005年,墨脱县乡公路建设启动,墨脱也由此产生了第一支农牧民养护队。墨脱人民世代期盼的公路露出了灿烂的曙光。 2006年6月,26岁的门巴族司机次仁用许晓珠借的5万多元钱,买了一辆汽车跑运输,现在已经挣回4万多元了。谈及许晓珠,次仁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仅有几次回广东探亲期间,许晓珠放弃休息,马不停蹄地为墨脱争取项目和资金,向社会介绍墨脱,引起人们对墨脱的关注。在许晓珠积极争取下,广东省文化厅捐助墨脱1.7万册图书;他发动亲朋好友资助近30名贫困学生;深圳市挤出120万元为墨脱县中心小学修建一座教学楼,并再次拨款300万元支持墨脱公路建设。两年多来他在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争取援藏资金几百万元…… (本报记者李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