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教师系列报道(1772)
孩子们
80后女孩
点燃340个孩子的梦
她是个“80后”,没有别人印象中的自我、叛逆。她每年都前往贵州山区,看望那些她牵挂的孩子们。这就是黄雨亭,一个1980年出生的广东女孩子,一个生活在杭州的新杭州人。三年来,她跟她的助学团队帮340个贵州孩子实现了他们的上学梦想。
初识雨亭,是在杭州本地一个网络论坛上,她自称是340个孩子的姐姐。但是所有的人都告诉我,“她是340个孩子的希望。”
暑期西部支教
打开爱心之门
2005年5月,当时还在浙江大学读研究生的雨亭在网上一个“暑期西部支教”帖子的号召下,跟另外5个同样怀有支教西部梦想的城市年轻人出发前往贵州从江,在那里,他们体会到了截然不同的生活。
雨亭说,当地唯一的水果就是黄瓜。她看到有一户人家,妈妈外出带回来一个梨,就那么一个小小的梨,被分成一块一块,一点点慢慢吃,那孩子流露出的开心模样深深地印刻在雨亭的脑子里。
最让他们震撼的还是那些辍学的孩子。“在他们的眼睛里,你能看到深深的渴望;即使是站在校园里的孩子们,他们也是不踏实的,经常会想‘下个学期,我还能站在这儿吗?’”这样的情景深深触动了雨亭的心。
回来后,雨亭就把这次支教时收集的92个学生资料发布在网上,当时只是想要给他们找点帮助,给想读书的孩子提供一个机会。然而,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在孩子开学前,所有的孩子都被达成一对一资助。“真的很感谢。是热心人的认同与肯定,才令我有勇气一直走下去。”
崎岖助学路
再难也要走下去
半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她的助学团队,她不再孤军作战。
助学工作听似简单,其实繁琐。他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贫困地区的学生筹集学费、图书和衣物。还需要在农村做大量的实地走访工作,收集贫困学生资料,发布到论坛,让网友认捐,同时每一个学期开始还要进行捐款人续捐通知、捐款人更换、学生资料实地复核、学生情况更新等等大量琐碎而繁重的工作。
去一趟贵州从江,他们要先从杭州坐火车去凯里,再转乘汽车,凯里至从江的汽车要在盘山公路上行驶8个小时。“那公路一面靠山,一面是悬崖。”雨亭说,有一次大家都在车上昏昏欲睡,突然司机一个急刹车,所有人一下子惊醒,探出脑袋一瞧,一阵惊呼,车子就停在悬崖边上,再差一分,大家都将粉身碎骨。问她有没有害怕?她笑笑说:“没有,从来没想过,第二次,照样背起行囊出发,我知道,孩子们在等着我们!”一趟行程下来,起码要半个月的时间,至少要花费1300元!
组织里的人来了又走,雨亭却一直坚持着,她说;“我始终坚信,每个人都有一片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希望,我能够帮他们完成他们的梦想,让他们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片天!”
工作之余
她一年两次去贵州探望孩子
贵州有个高三的女孩子,名叫小娟(化名),一天突然给雨亭打电话,她的资助人不再资助她了,她父母觉得念到高三,对一个女孩子来讲已经是高学历了,可是小娟还想念书。“只要你想念,姐姐一定会让你继续念下去!”于是雨亭重新帮她找资助人,让当地的助学联系人去做小娟父母的思想工作。最终,小娟又回到了校园。
雨亭在杭州一家银行做软件设计。她每年也只能抽出一两次时间到贵州去看看孩子。“其实每个人都能做这件事,就看你选择了什么,我只是选择了去帮助孩子!”
有一个念小学五年级的小男孩,肚子里长了一个瘤,因为没有钱一直没有动手术,已经长到直径10厘米,非做手术不可了。雨亭跟她的助学团队帮他募到了6000多元手术费,安排好了手术。前两天,小男孩给雨亭打来电话,说“姐姐,我能不能晚一点去做手术,我能不能考完试再去开刀”!她经常被这样的孩子感动着,也正因为此,无论再苦再累,她都不会放弃!
■记者手记
小小的天
有大大的梦想
雨亭的眼神很清澈,笑容明亮。让人常常以为看见了贵州的那片蓝天。采访快结束的时候,雨亭的电话响了,她跟电话那头的人小声地道歉。记者忙问是否耽搁了她什么事情,她笑着说“没事,今天是我男朋友的生日”,见到我的歉意,她忙安慰我,说她男朋友已经习惯了她的奔波,习惯了她的没时间,习惯了两人的约会是陪着她去为孩子采购这样那样的文具,或是出入银行,将一笔笔助学款汇过去……“幸好,他还算理解我所做的事!”此刻,她的眼神中又透出一股甜蜜。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这是雨亭网上空间的主题,也是最能代表她心愿的一句话。目前雨亭和自己的伙伴们正在准备筹建一个助学网。她想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自愿加入到助学团队中来。
记者发稿时,雨亭正赶往去贵州从江的路上。(应本人要求,雨亭为化名。)(通讯员 丁强峰 记者 王天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