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的课改之路(南丹县的报道)

第三期广东省对口支援广西支教教师系列报道(138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中学赴广西支教队员韦远飞

背景:

1.支教教师带来了课改实验区全新的课改信息;

2.瑶山学校落后教学的设备,不能满足课改的需要;

3.瑶山学生生活水平极低、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阻碍了课改进程;

4.瑶山学校的教师教法传统单一,缺乏创新的勇气和毅力。

做法:

1.利用生活废料尽可能多地制作实验、探究器具,引导并鼓励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

2.利用网络下载学生难以涉猎的生活、生产、科技信息(影视、图片、文字等),并记录成光盘。借助学校仅有的媒体(电视机、影碟机)安排适当的时间向学生展示。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3.支教教师通过实践课例,让瑶山教师看到因地制宜进行课改的可行性和改革效果,激发瑶山教师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操作实例:

课题: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透镜

困难:

由于学校没有可见度较高的激光发生器、教室和实验室都没有窗帘,导致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时,学生无法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加大了学生对透镜对光的作用的理解。

实施过程:

与本地老师一起进行实验改造,利用现有的器材设法增加实验的可见度。

1.利用“浓雾”显示光路(用喷雾器喷雾和用蚊香制造烟雾)。

2.利用“牛奶”显示光路(在大透明水槽中装入适量的水,再加入少许牛奶,制成混浊的半透明液体)。

3.利用晚上进行实验(根据本样所有学生都上晚修的特点,在课室熄灯,创造“暗室”)。

4.用两只玩具手电筒发出两束光,用光屏承接光斑,观察光斑的移动。

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由于玩具电筒的光强度不够,利用“浓雾”和“牛奶”显示光路效果不理想,又考虑到晚修时间进行实验具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且不能同时几个班一起进行实验,最后决定采用最后一种方法进行实验,也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

未加凸透镜前

加上凸透镜后

首先把两只玩具电筒绑在一起,让电筒发光并照射在光屏上,在光屏上可看到两个明显的亮斑;接着在电筒和光屏间恰当的位置加入凸透镜,光屏上的两个亮斑变成了一个更亮的光斑;再通过作图引导学生描述出光的传播路径;

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

识得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

作用这一结论。

未加凹透镜前

加上凹透镜后

用同样的方法在电筒和光屏间恰当的位置加入凹透镜,可以看到光屏上两个光斑的距离明显变长。

引导学生得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

作用这一结论。

本课例的功效:

1.通过本次实验改造,使得本地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通过自己的努力创新也可以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从而增强了教师的创新、改革意识和勇气。

2.培养学生多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甚至生活废料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从而达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课改新理念。

3.为设备落后的山区学校教师探索“课改实施”指明方向。
 

查看更多支教图片 发表您的意见

上一条新闻: 那山 那娃 那份情(南丹县的报道)
下一条新闻: 她,两天只吃三顿饭
   
别墅开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