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援疆路——记我市首批援疆支教教师

教师系列报道(2737)

早晨9时的新疆伊犁州巩留县,天还是黑蒙蒙的。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在巩留县第二中学,偏偏就有着这么一批早行人,踏着厚厚的积雪、顶着瑟瑟寒风,早早来到学校,他们就是来自张家港的6名援疆教师。    

    捧着一颗心去

    ; 作为一名援疆教师,一转眼,郭龙和他的5个“战友”已在新疆巩留县第二中学工作生活超过一年。这期间,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琐碎与平凡。但,尽管琐碎与平凡,他们都坚守“捧着一颗心去”工作的初衷。

    “捧着一颗心去”,这颗心满是对远方孩子的殷切期盼,这颗心满是对新工作的憧憬,这颗心满是对得到领导信任之后的激动。

    2010年年底,为给西部输入最新鲜的“血液”,我市市委组织部和市教育局经过慎重的考虑和筛选,最终从梁丰高级中学选拔郭龙、黄志刚老师,沙洲中学郑星刚老师,暨阳高级中学宋维约老师、赵春芳老师,张家港高级中学储聪忠老师分别担任巩留第二中学高三(1)班高考科目的任课老师。

    2010年12月25日,作为张家港派遣的第一批支教教师,郭龙一行6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援疆的远程。

    “得知自己入选援疆队伍,既有得到领导信任的激动,有能到新疆这个神秘地方的期待,又有照顾不到家庭的为难和犹豫,心情是复杂的。当然,既然来到了巩留二中工作,大家都抱着既然来了就要做好工作,并要做出成绩,留下美好声誉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郭龙告诉记者。

    2012年春节,当其他援疆人员陆陆续续回家过年时,6名援疆教师强忍着对家的思念,坚守在岗位上,直至1月13日才踏上了归家之路,毫无怨言地,他们成了最后一批回家过年的援疆人员。2月5日,在大家还沉浸在与家人团聚的美好亲情中时,他们又默默地回到了暂别的巩留第二中学,这个元宵节,他们没能和家人一起过,却提前和他们的学生们团聚了。“其他援疆人员都要到2月28日才返回新疆,而我们因为任教的高三年级放假晚,开学早,必须提前到岗。”为了学生们能在今年高考中再创好成绩,郭龙和他的支教团队毫无怨言,对于他们来说,“捧着一颗心去”就是真诚、责任与奉献。

    输入一份新鲜的“血液”

    在新疆的戈壁荒滩里,有一种名叫红柳的树,它不畏风沙,不畏严寒酷暑,昂扬向上,把根深深地扎在大漠之中,展示着特有的生机与活力。在援疆的一年多时间里,张家港援疆教师就像这红柳一般,扎根边疆,以苦为荣,为荒漠增添了一份难得一见的绿色,为巩留第二中学的教育做了实实在在的事情。

    回忆刚踏上新疆的土地,几位老师首先感受到的是早已听说的寒冷,遍野的冰天雪地,车轮压过冰雪“嘎嘎”作响,似乎预示着这援疆的道路并不总是一路顺畅,总会有那么一些坎坷。

    2011年2月,经过全面、细致的摸底和对接,6名老师正式融入到了巩留二中的教师队伍中,和二中的200多名教师同甘共苦,开始为二中的教育发展奉献青春。

    为了尽快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带好一个高三毕业班。但是,他们很快发现,那里的学生基础不是一般的薄弱。在黄志刚老师的日志中,清晰地记录着这样的文字:

    3月初的第一次模考,满分一百十分的试卷,平均分竟不到三十分。这是我十六年教学生涯的第一次遇见,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学案在这里根本就不能用。面对新情况,我只好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编写适合学生基础的教案、学案,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实,不只是黄志刚老师的物理学科,其他几位老师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们有些无措,然而,短暂的思考之后,他们选择了迎难而上,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地进行教学。

    ……

    身为巩留二中的副校长,郭龙清楚地认识到家校合力对于教育的积极作用,于是,他开始带着其他几位老师放弃休息时间进行家访。2011年11月3日,在郭龙的带领下,储聪忠、郑星刚和赵春芳等老师吃完早饭就骑着自行车,经过大约1个小时,来到远在农村的高三(1)班凌俊鹏家。通过与凌俊鹏和他父亲的交流,了解了凌俊鹏的家庭状况、学习环境、他的个性、在家的表现,了解到了家长的期望。“通过家访,我们希望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困惑,以此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使家长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更有信心地和老师携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努力播种总会有丰收。2011年6月,他们终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支教团任教的高三(1)班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64名学生,56名学生达到本科线以上,本科达线率87.5%,比上一届的本科达线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当年8月中旬,已毕业的2011届高三(1)班学生自发组织聚会,邀请了这6位来自远方的老师,并向他们赠送了锦旗,实现了巩留二中历史上的第一次集体“谢师宴”。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送走第一届学生,回家经过短暂的休整,2011年8月1日,6名支教老师又匆匆离开家人,放弃可贵的暑假,开始了新一届高三毕业班的征程。

    这次,他们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自由地开展教学。每天早上9时,新疆的天才蒙蒙亮,匆匆地吃完早饭,他们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直至下午2时10分,吃完午饭和稍许休息后,继续工作直至傍晚7时。

    “我们老师的工作细微、不起眼,平平淡淡,每天似乎只在重复着相同的事情。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是一堂课。”郭龙告诉记者,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之外,其余时间,他们也从不闲着,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贡献给了听课、评课、带徒弟。“我们入疆不能仅局限于为新疆的教育‘输血’,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我们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当地‘造血’。最终的目的,是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在巩留二中,郭龙主要负责分管师资队伍建设,为此,他在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了援疆教师和巩留二中“青蓝工程”活动。和其他援疆教师一样,他结对带了3名徒弟,在导思想、带业务、传作风方面做好传帮带作用。他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加快了当地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树立教育新观念,培养高尚师德,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尽快成为巩留二中的骨干教师,以带动学校各项工作更好开展。

    “青蓝工程”活动开展以来,支教团的6位“师傅”在课堂上“手把手”教,徒弟听课积极,特别是柏晓红、王晓芳2位当地老师,仅短短3个月的时间,就分别听了60多节和40多节课。听完课后,师徒互相交流,共同提高。6名老师分别在自己的学科中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带动全组的教研工作,和其他老师一起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每周的示范课、经验交流等方式,交流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促进了当地教师教育观念、方法和手段的转变。用他们的话来说:当我们离开的时候,至少还有我们的教育理念,还有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继续留在这里发光发热。

    一年多的援疆经历,让几位援疆老师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使他们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一年半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然而对于所有援疆老师来说,在巩留二中的日子,将是一生难以忘怀的美好经历。对于仅剩的不到4个月时间,老师们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奉献,再接再励,为巩留的教育事业再立新功!

 

查看更多支教图片 发表您的意见

上一条新闻: 2012年贵州省兴仁团县委招募支教志愿者公告
下一条新闻: 新一代琼籍学子的创意支教
   
别墅开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