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系列报道(2828)
父亲赌博,母亲回了娘家就再也没有回来过,12岁的熊俊英独自与奶奶过活,她们住在一座没有窗户的土坯房里,家中唯一的“电器”是手电筒。
也许你要说这样的孩子不该有什么梦想,小英却揣着一个成为艺术家的彩虹梦,她用彩色粉笔在自家的门板上留下了诗歌和画作,与家徒四壁的阴暗房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观者无不动容。
直到今年,在安利“彩虹支教计划”的资助下,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了小英所在的云南澄江海口镇松元小学,六年级的她第一次接受了正规的美术、葫芦丝、歌唱和舞蹈教育,迈出了通往梦想的第一步。
5月23日―25日,“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正式在松元小学挂牌,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安利公益基金会、云南省志愿者协会在云南澄江共同主办的彩虹支教及志愿者服务创新发展论坛也在澄江成功举行,“校企合作”的支教新模式结出了硕果,给小英和她的当地同学们送去了温暖。
“彩虹支教”延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小英所在的澄江松元小学有320名学生,83%是少数民族学生,其中又以苗族彝族学生居多。
从去年开始,安利“彩虹支教计划”支持的中山大学支教队员通过在松元小学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和成立少数民族艺术团等方式,既帮助孩子们提高了学习兴趣,了解外面的世界,又可以促进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5月24日,记者在松元小学“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看到,这间宽敞的房间铺有漂亮的木地板,并设有全身镜和把杆,设备齐全甚至超过了许多城里学校的音乐教室。当天上午,中山大学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曹雪妹、穆晓多为少数民族的孩子们上了音乐、舞蹈公开课,孩子们歌唱的声音带有原生态的洪亮与纯粹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记者和志愿者。
校企合作出钱出力打造支教新模式
据了解,“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肇始于1999年,13年来,累计已有4281名研究生志愿者上山下乡,到中西部地区98个贫困县的300多所中小学校进行爱心接力支教,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青年志愿者群体。
“高校出人,我们出钱,共同造福当地孩子,打造出一种支教合作新模式。”安利(中国)公司一位负责人这样简单明了地介绍。2009年,安利(中国)与共青团中央进一步加深合作,将安利名校支教项目升级为“彩虹支教计划”,以3年1500万元人民币的预算额度,支持全部80余所高校的2000余位支教队员因地制宜自主设计、实施、申报支教扶贫项目。2011年5月底,安利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彩虹支教计划”被纳入安利公益基金会三大项目之一,并将帮扶对象聚焦于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
截至2012年5月,“彩虹支教计划”项目共投入了2981万元人民币,受益儿童超过80万人。南方日报记者 蒋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