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布努瑶习俗

第三期广东省对口支援广西支教教师系列报道(297

广东佛山驻广西都安县支教教师 郑洪灵 钱显根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瑶族主要为布努瑶,在这里流传有许多有关布努瑶的习俗。

    家居建筑:布努瑶房屋建筑可分为-岩洞居、埋杈茅房、四柱茅房、干栏式木楼、水泥钢混结构平房等五个阶段,干栏式木楼是近代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居建筑物。

    干栏式木楼,已有约400-500年历史。刀斧工匠首先榫接成五根柱头的山形房排,再一排接一排竖起来用横木连接成房架。每个房子2排、3排、4排、6排不等,每2排之间形成一间房屋。屋上盖茅草或瓦片,四周围以竹编围墙或木板墙,中堂前留有门窗。楼内分三至四层,铺设木板成为楼层,底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收藏家具家杂。屋内中堂设家祖神台,两侧隔作卧室,后侧作厨房。门前架有木梯或建有石梯供出入。此种木楼结构牢固,经久耐用,维修得好,可百年不倒。到了现代,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在干栏式楼房四周砌上火砖墙、水泥砖墙或水泥桨砌石墙,使木楼更加牢固耐用。

    钢混结构平房- 这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家居建筑物,是仿城里楼房而建的,风格不一。

    建房风俗:择吉日。建房过程要选择四个吉日-砌房基吉日、开凿吉日(即木工进场给木料弹墨线凿柱眼的日子)、立房吉日和进房吉日。这些吉日由懂得民间历法知识的人测算,但要避开主人一家近代史上的丧葬日

    ⑵立房。房排由木工榫接成扇后,众人先喝每人一定量的酒,然后女人们在距房排30远处握着系在五根柱头尽头上的五根粗大绳子,男人们立在房排边。随着木工师傅一声大喊,女人们即合力拉大绳,男人们则鼎力扛起房排,房排便徐徐竖起来。待所有房排都立起来并在空中连接好,主人立即赏酒,能喝多少尽量喝,或者设宴犒请众人。

     ⑶上大梁。按古俗,立房结束后,主人的舅家要自带一根涂成红色的大梁,安装在中堂的屋顶上。舅家先接受主家敬酒,然后爬上房顶去上大梁,一边安装大梁一边赐予吉祥话,祝主家安居乐业。

    ⑷进新房。进新房前,先请一老者把祖宗家神的神位安在新房的中堂,然后才举家搬入新房。

    服 饰:解放前,瑶族男女都穿黑色的边襟衣服。妇女的袖口、襟边、裤脚均绣有花纹,非常美观。妇女喜欢穿裙,前裙短于裤而平于膝,后裙叫"百褶裙",只盖住臀部,衣服也很短。瑶族男女喜欢用黑布带或黑毛巾包头束腰,冬夏不除。瑶族妇女喜欢银制饰品,如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银烟盒、银烟斗等;头部装饰极为讲究,除用绣花头巾包头外,外饰各种银牌,银练子,脑后还垂挂着长长的绣花巾。解放后,五、六十年代以穿唐装为主。"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除老年人外,年青人服饰与汉、壮无异。

    饮 食:以玉米为主粮,红薯、小米、芋头等为杂粮。菜类有芥菜、苦马菜、南瓜苗、南瓜、萝卜、黄瓜、黑豆、黄豆、白菜、葱蒜、辣椒。油类除动物油外,还有植物油-火麻。肉类有猪、牛、羊、鸡、兔、狗等,但有少部分瑶胞忌吃狗肉。过去瑶族有三大嗜好:一是喝酒,二是抽烟,三是吃辣椒。解放后,瑶族小孩抽烟、喝酒的习惯已逐步改变。

    "吼却"礼:生活在都安大石山区的瑶族同胞,每当家里有贵客来访,他们总要给客人行"吼却"(喝酒)礼,即行"进门一碗酒"酒礼。客人刚进门,主人即取出酒坛满满地斟上一碗酒迎上去,一手端着酒碗,一手搭在客人肩上,说一声"吼炸"(意为喝茶。瑶人习惯以酒代茶),接着把酒碗送到客人嘴边。这时,如果客人十分豪爽地说"吼,吼强!"(喝,喝光),并一仰脖子把酒喝个底朝天,主人将十分高兴,向全寨通报他们家有贵客到来,然后十分热情地请客人坐下。这时候,主人家里的男女老幼,都要出来对客人表示欢迎,有的给客人敬烟,有的给客人献茶,然后烧火弄食,热情接待。客人离去时,主人仍要行"吼却"礼,为贵客送行。客人或是喝光,或是把酒倒到自己的酒壶里,表示领了主人的这份情了。

    祝著节:以前称为"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据《密洛陀古歌》内容,密洛陀造了天地万物和造人类,因病于农历五月二十三日逝世,其亡灵于五月二十九日归祖,于是在瑶族民间,不约而同地产生了这个节日。因该节日名称瑶语称为"祝著"(完九的意思,即五月逢九的日子到二十九这一天结束),1986年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根据瑶族人民意愿将该节日名称改为"祝著"节。"祝著"节,亦称祖娘节、完九节或瑶年,是瑶族人民隆重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三至二十九日期间,瑶族同胞备上美酒佳肴和五色糯米饭,到预定的场地祭祀密洛陀及其祖神。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吹奏唢呐、武术表演、射击比赛、斗鸟以及最有趣和最能体现瑶族文化的铜鼓舞和猴鼓舞等活动。晚上,青年们对歌去了,老人则聚集在火塘边唱起密洛陀颂歌。他们你问我答,歌声充满了对密洛陀的敬意。听歌的人们则可以从密洛陀创世的故事中吸取力量。节日活动到二十九日进入高潮,村村寨寨铜鼓声、笑酒声、酒歌声此起彼伏,瑶山成了歌的海洋,至夜方休。

    婚 姻: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聚集在一起盘歌寻觅意中人,其中有双方合意者,便相约日后见面的时间和地点。赴约时,女方带上自己亲手煮的糯米饭和菜肴,在约定地点请男方食用,然后继续盘歌,增进爱情。双方产生爱情后,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解放前有表兄妹婚配的陋习,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不断普及,此风已革除。

    ⑴婚姻形式。瑶族的婚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男到女家结婚,一种是女到男家结婚,以后一种形式居多。第一种形式的婚姻,婚后夫妻俩要轮流照顾双方家庭。女方生下孩子,若夫妻是异姓,孩子随男方姓;女方因丈夫早逝而需带孩子改嫁的,孩子姓氏有的不改,有的经双方商量同意,改随新夫姓。

    ⑵定亲俗。瑶族定亲俗仪,是瑶族在说亲时专门用来表达婚约事宜的一种习俗。在男女双方经过恋爱感情相当牢固的基础上,双方家长各自选派数名说唱高手到女方家会面,用定亲词商量婚礼诸事。男方派出的称"布商",女方派出的称"嗨把",均由有威望的男子长者充当。双方坐在一张摆有酒坛、酒杯和筷条的八仙桌旁,然后"嗨把"捧起筷条,用朗诵定亲词的形式问话,问一个问题,就抽出一根筷子放到"布商"面前,直到所有的筷条都从"嗨把"的手中移到"布商"面前。接着,"布商"把筷子拿在手里,也用朗诵的形式回答"嗨把"的问话,回答完一个问题就抽出一根筷子放在"嗨把"的前面,直到手中的筷子全都回到"嗨把"的面前。然后双方斟酒互敬,一场定亲仪式结束。

    3)接亲。接亲队伍由"布商"数人和一名"牙初"(由新郎的亲妹或堂妹充当)组成,于前一天前往女方家。第二天早晨,点好嫁妆后,"嗨把"把新娘交给"布商""布商"把新娘带到门口。这时,"布商"掏钱请一老妇人给新娘梳头,老妇人边梳边说:"日后你祛灾除难,象我一样白头到老,象我一样子孙满堂!"梳毕,"牙初"前引,新娘居中,"布商"在后,一同往新郎家走来。在他们的后面,是新娘的男男女女"伴客"们,也一同前往新郎家。进了新郎家,大家吃过饭,新郎家另摆"伴客"桌,请"伴客"重新吃喝,叫做吃"份内饭""伴客"们回家时,新郎家一一送给"相送钱",以表谢意。

    4)返娘家。婚后三天,按古俗,新娘新郎带酒肉作礼物,返回新娘的娘家住一天;若婚后四天才返娘家,得在娘家住两天,如此类推。新郎新娘在回自己的家时,娘家送他俩一只母鸡,嘱咐道:"日后,你俩也像母鸡生小鸡一样,生儿育女,子孙满堂。"如今实行计划生育,有的老人不再这样嘱咐新郎新娘,他们改说道:"鸡不搞计划生育,管它生多少个没事,你们两个,政策给生多少个就生多少个,老人不怪你们。"

    瑶族打铜鼓:一般是在春节和农历五月廿三至廿十九日"祝著"节期间举行,通过敲铜鼓,一是给节日增添活跃和热闹的气氛,二是告示祖宗诸神,其子孙后代生活是富足是安然无恙的,因此他们才有击鼓取乐的热情,祈祷祖宗诸神继续保佑子孙,施赐福祉。其打法是:铜鼓一对,一公一母,公声小,母声大。击鼓者二人,一般纯男纯女或一男一女均可,交错配合敲响,节奏由慢到适中,由适中到紧凑,手臂直到敲累不能动才停止;同时一男和着铜鼓节奏敲皮鼓,边敲边围着皮鼓做各种跳跃翻腾的动作;另有二至四人(一般也是男性)持雨帽绕击鼓者伴舞;在周围还有众男众女随着鼓声,翩跹起舞,动作粗犷,场面热烈。

     葬:以棺殓土葬为普遍。布努瑶家里有人去世,全家人即唱《哭丧歌》向邻里报丧,并随即派人往舅家和亲戚朋友家报丧。成年人死,属男者,入殓前须由亲友为其剃头;属女者,须由亲友为其梳头。剃梳完毕,即由死者的子女或弟妹给其洗身穿寿衣。然后由"道公"为死者念经扫棺材后,便可入殓封棺,择日埋葬。下葬前,有的开道场一天一夜或一天两夜或三天三夜不等,送死者亡灵归祖。葬时,有的以抛鸡蛋方式选坟地,即于祖坟附近,请道公或师公念咒,手执鸡蛋在有泥土之处乱投,鸡蛋被砸烂之处即为吉地,可葬。送葬时,由道主(大家族内部隔七代以上的一名老者充当)执火把在前"引路"。下葬盖好土后,道主先把火灰撒在坟上以隔阴阳,接着带领送丧人绕坟三圈即告安葬结束。送丧人回家时,只许往前走,不许往后望。有的还规定开丧期间子女不能吃动物油和肉,守孝期间,夫妻不能共床等。
 

查看更多支教图片 发表您的意见

上一条新闻: 《三顿饭》有感(佛山十四中陈淑娴)
下一条新闻: 一个支教教师与四十双鞋子(南丹县)
   
别墅开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