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广东省对口支援广西支教教师系列报道(434)
The 3rd part of the story about teachers from Guangdong aid to Guangxi (434)
Translated by Amy huo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中学赴广西支教队员韦远飞
The supporting teacher of staying Nandan Country,Hechi City,Guangxi from Nanhai District,Foshan City,Guangdong Weiyuanfei
星期六上午九点我和校长等一行五人准备了些干粮、水和手电筒冒着毛毛细雨向里湖的一个小山村冷兆进发,到未返校的覃江桓同学家进行家访。
我们先是骑着摩托车到达董甲小学在一个老师家略吃了些东西然后再步行进山,一路上我们爬上一座又一座的陡坡,又“滑下”一座又一座的陡坡,“路”是黄牛都难行的羊肠小道,加上下了雨,本就湿滑的小“路”就更加难行了,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地“走”着(其实用爬更加贴切些),我们的目的地是里湖最偏远的一个小村,“看到山,走一天;看到屋,走得哭”是当地老百姓朴素语言描述下的广西大石山区,下午将近四点钟我们走到了一个叫化博的小山村,向村民打听距目的地还有三、四十分钟的路程,而此时我们已经精疲力竭,再也走不动了,恰好这个村子里有我们初三级68班的一个学生(覃建珠)在不远处干农活——犁地,校长就把他找来跟他说明了情况,覃建珠不愧是纯朴的山里孩子,他让我们到他家里休息,他放下农活一个人马上爬山去我们的目的地帮我们请覃江桓的家长。
我们到了覃建珠家休息,边向他家长了解建珠在家的学习情况也向家长汇报了建珠在学校的情况,同时还向他们了解江桓的家庭情况,下午五点多,我们终于见到了覃江桓的家长,向他了解他女儿未返校的原因,这位家长遮遮掩掩、不好意思的说出了他们家庭的困难情况,(家中的房子为土墙、竹子结构,难以避风寒。生活用具极其原始,全是石、木用具。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省吃卖掉口粮仅能凑够江桓的妹妹一个人的学习费用,实在无法再交江桓的学习费用了,因妹妹的学习成绩比较好,所以覃江桓只能辍学在家帮家长干农活以助妹妹上学。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校长当即决定免除此学生的住宿费和作业本费,缓交伙食费,并勉励家长要克服困难,再苦也不能耽误后代的前程。
在我们做思想工作同时,建珠的家长已悄悄地做好了晚饭,我们在家长的盛情下草草地吃了晚饭,并装满了“山泉水”于晚上六点多钟开始了返程。在返程途中五个人打着三只手电筒几乎是摸黑“走路”,加上身体的疲乏,返程所用的时间比去时更长了,直到晚上将十点多钟才回到学校。回到学校我们几个人都相视而大笑,因为我们无一幸免地都在衣服上加了几个大“水泥印”。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我们这天所走过的路一点也不亚于“蜀道”,使我真切的体会“难于上青天”的滋味。路途遥远加上生活极其贫困是这里的孩子辍学务农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

要爬着才能上

石头与土墙

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

路遇挑夫,这是一个教师的全部家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