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考察组:河池解决特困区域贫困经验值得借鉴

第三期广东省对口支援广西支教教师系列报道(1070)

来源:广西日报

广西日报河池讯(记者陈仕平)河池市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解决特困区域贫困问题,取得显著成效。5月下旬,国务院扶贫考察组在该市考察时认为,通过把各个部门的力量、资金、工作重点向特困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距,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河池市的经验,值得贫困地区学习和借鉴。

  河池市的主要做法是:

  坚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努力改善特困区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01年以来,该市共投入17.99亿元扶贫资金,先后建成村屯道路1497条4460多公里,解决了特困地区44万人行路难问题;建设人畜饮水工程400处(座),解决了特困地区13.78万人饮水难问题;修建地头水柜3.85万座,扩灌基本农田2400公顷;修建沼气池11.3万多座,受益群众近100万人。基础设施条件的显著改善,有力推动了特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凤山县为例,大会战完成一年后的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26亿元,比大会战前的2002年增长近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78亿元,增长480%;地方财政收入4613万元,增长134.7%;农民人均纯收入1815元,增长65%。这一年,该县获评“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

  大力开展产业扶贫,不断拓宽特困区域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2004年以来,在切实用好国家扶持资金的同时,共投入配套资金4885万元,在特困区域实施贫困村重点产业开发项目。目前,开发项目已种植蚕桑2533公顷,水果2600公顷,中药材2066公顷,板栗、核桃、油茶、八角等经济林木4420公顷,剑麻、烤烟等经济作物3433公顷;养殖菜牛2.69万头,生猪15.7万头,家禽12万羽,水产养殖200多公顷。项目区内共有131个乡镇516个行政村5.1万农户参与项目开发,直接受益的贫困户2.3万多户。据统计,仅种桑养蚕一项,养蚕户户均年收入就达上万元。

  扎实做好异地安置工作,为缺乏生存条件的大石山区特困群众开辟脱贫致富的“用武之地”。近年来,全市先后投入异地安置项目建设资金2.1亿多元,修建村屯道路1034条2584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039公里,修建人畜饮水工程937处(座)36万立方米,铺设引水管道126万米,建沼气池1.1万多座,坡改梯地6440公顷,建地头水柜5888个、小山塘153处,修建三面光水渠353公里;修建异地安置学校24所;主导产业种植8.48万公顷,养殖猪牛1.6万多头。目前,全市2.297万户11.485万名异地安置群众均有稳定的种养殖项目,收入逐年提高,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2001年以来,该市累计解决了2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53万人下降到去年的2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00年的16.3%下降到去年的7.8%。

 

查看更多支教图片 发表您的意见

上一条新闻: 广西教育扶贫成效显著,五年投入教育扶贫三亿多
下一条新闻: 广西表彰第三期两广教育对口支援先进个人
   
别墅开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