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教师系列报道(1450)
到8月中旬,通过《江南都市报》招募的13名江西支教老师圆满结束支教生活已一个月。包括本报记者在内,13名支教老师分赴延安、兰考、遵义、河源及井冈山5地,克服种种困难,支教了整整一个学期。 各界人士认为,中国有无数边远山区,要让他们摆脱贫穷与愚昧的落后状况,就必须在教育体制上下工夫,让他们享有优质的教育权利,把握知识、技术,从而走向富裕。大学生或者城市其他知识分子、教师支边,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中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异常重要。 支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境界,一直被人赞誉和推崇。江西及全国许多地方,越来越多的人,满怀赤诚之心,欲到或已经加入贫困地区支教扶贫的队伍中,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今天,我们邀请在5地支教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故事与感受,来讨论关于支教的话题,比如,贫困山区需要什么样的支教者、城镇教师如何更好地支援农村教育,大学生支教该走向何方等等,这样的话题,在今天显得非常具有引导意义。 【对话支教老师】 贫困山区需要什么样的支教者 记者:现在,各种形式的支教越来越多,各位支教老师到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支教了一个学期,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与思考,你们认为,贫困山区最需要什么样的支教志愿者? 何红(遵义市绥阳县旺草小学支教):我觉得贫困山村需要的支教志愿者不仅仅只是一个老师、一个教学者,更重要的是起到一个将山村和外面社会连接起来的桥梁作用。他扮演的角色是通过支教改变山村的教育落后的状态,引导当地提高熟悉,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这样外界能更好地了解和帮助这些贫困山村,同时山村也可以寻找机遇实现自我脱贫。 何明清(井冈山市古城春风中学支教):我认为,支教至少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两到三个学年最好,根据支教者所带年级来定。短期支教,常会留于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状态,很难在教学上取得什么效果,当学生适应了你后,你就离开了这所学校,这会让学生很迷茫。短期支教,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也基本无法深入了解。 陈明华(延安安塞县高桥中心小学支教):到贫困地区支教,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支教,当地最需要的是支教者起到桥梁的作用。因为对贫困地区教育面貌的改变,仅仅依靠支教老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太现实的。比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支教者的桥梁,引起更多的目光关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另外,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美术、音乐、法律、心理等方面的教师,在贫困地区非常需要。 支教的意义何在 记者:很多人希望能去支教,同时很多读者在问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支教一个学期的意义何在?你们是怎么认为的? 何红:假如单纯地从教学上来说,短短的一个学期对于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教学似乎作用并不是很大。但是我们的支教活动对当地人来说,引起了巨大的思维冲击。我们不求回报,前来支教,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暖和,影响了他们狭隘的思维。我熟悉的几个当地老师说:“原来只在电视里看过,没想到现在真的发生在我们身边,感觉和外界贴近了好多。支教者就是一股新鲜而布满活力和爱的血液,虽然短暂但是深入人心。” 陈明华:给学生带了快乐的时光,影响了部分学生的人生观;改变了部分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态度;改变了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还有,就是到最基层,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架起了当地和江西之间的沟通桥梁。 《江南都市报》推出手拉手活动,架起了江西与陕北延安的爱心桥,帮助25位优秀贫困生找到了长期帮扶的爱心人士,当首批2万多元爱心款及6000多件爱心物资寄到了延安,当一封封书信,一个个沉甸甸的邮件,飞越千山万水抵达延安时,延安的学生被感动了,老师被感动了,当地的百姓也被感动了。受助学生感受到爱,并在被爱中学会去爱,学会珍惜与感恩。 周小芳(兰考小宋乡张笔彩小学支教):在支教期间,对于我个人来说,意义最大的是架好了一座能让家长与孩子们互相沟通的桥梁。 那里的家长与孩子互相沟通比较欠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永远只有一个,就是小孩学习成绩要好,对于孩子的其他优点和优点,基本看不到。 我在班上举行了艺术节等,这些活动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快乐,也给家长制造了一个了解自己孩子的机会。 艺术节的项目有很多,有绘画、书法、捏泥等十几个,比赛效果很好。我把所有能展示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了,家长看后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表情,没有到的家长,我让学生把他们的周记给父母看,让他在我的评语后加上自己的看法。通过艺术节,孩子们回家后和父母有话说了,家长也看到了孩子的变化,看到了孩子身上的亮点,通过孩子的周记,家长也了解了孩子的一些心理。由于家长与学生间关系的一些微妙的变化,使得有些平常不爱学习的孩子都能够自觉起来,也让家长熟悉到,教育孩子,父母有着重要的责任。 支教者走后,孩子的希望在哪里 记者:你们支教了一个学期,最终离开了大山,离开了学校。有个问题,就是你们走后,这些孩子又恢复到从前的生活、从前的环境,那么,你们走后,孩子的希望在哪里? 何明清:我认为,希望在孩子自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支教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支教老师走后,孩子们心中依然布满希望。另外,要转变农村教育观念不能仅从学校这个教育机构抓起,转变当地人的思想观念也很重要。这也是大山里孩子改变命运的一个希望。 陈明华:我想,从支教老师角度来讲,最重要的是我们带给了孩子什么,我们教会了孩子什么。我们应不断引导孩子热爱故乡,努力学习,今后为家乡作贡献改变家乡面貌。这样,即使支教老师走了,孩子一样会努力学习。 从大的角度讲,那就是需要社会的关注,政府的投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现在,政府的投入不少,许多贫困地区学校的硬件很不错,但许多设备是闲置放坏的,而不是用坏的。当然,在有人连衣服都穿不上的地方,孩子的希望,还依靠当地经济的改变。 【对话支教老师】 在失落与困惑中成熟 记者:支教者初到一个地方,由于理念、观点的不同,由于现实与理想会产生差距,你们是否会感到一种失落和困惑? 何红:满怀热情和期待赶到遵义,结果被安排去幼儿园,天天围着四五岁的孩子转,所有的专业知识都用不上,心理落差很大。其实真正缺老师的是当地的村小,可是校长和镇长却以“村小偏僻,不安全”为由没让我们下去。经常有当地的老师问我们,怎么会来旺草小学?在这里支教还不等于是旅游!听到这话我真是难受,我们没能去想去的、最艰苦的地方磨炼,自己本身就难受还要受别人的误解。但后来我调整了心态,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做了什么,而不在于在哪里支教。 何明清:刚到支教地点的时候自己可能有点“锋芒毕露”,上课、改作业非凡积极,校长常以我为榜样去要求别的老师,给他们增加了压力,所以别的老师就对我有很大的意见,很少跟我沟通。后来我自己也有意识地“收敛”一些,经过一段时间与当地老师的相处和磨合,相互有了更多的理解与熟悉,关系就慢慢改善了。 罗丽萍(广东河源和平小学支教):我支教的地方,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比较欠缺,老师对学生喜欢责备和罚站。我常和罚站的学生谈心,试图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可当地老师就会泼冷水:“你跟他们这么讲话是没用的,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我依然坚持了自己的做法,因为收到效果,我的做法也影响了学校的部分老师。 周小芳:刚到支教点,看到当地的条件比想象中的要好得多,我有了一种失落和困惑,我在问自己,来这里支教意义何在?但在后来的支教生活中,我明白了,那里教师很缺乏,而且一个地方的经济生活水平和他们的教育水平不一定是成正比的,或者说是有着一定差距的,也让我懂得了,不仅经济落后的地方需要支教者,教育落后、思想落后的地方更需要支教者。 陈明华:支教过程,如观念上的差距,如碰到的实际问题比想象中的棘手等等这些问题,都会让支教老师感到困惑。举个例子,和我一起支教的李老师,在给四年级的孩子上音乐课时,让孩子手拉手唱歌,以此增加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但她并不知道,在陕北这个地方,观念陈旧,男女孩子拉了手,就等于说两人要成家,这样的观念也影响到了孩子。有两个男孩拉了女孩的手后,整天神情不定,同学反映说,有个男孩子还跑到女厕所去偷窥。班主任做过多次工作没有效果,直怪李老师当初不该让孩子拉手。而李老师非常困惑,没想到一个好的出发点,却惹来这么棘手的问题。 另外,很多人对支教的熟悉不一样,比如我向支教点的校长提出想到山沟村小去给孩子上课,校长不太理解,他告诉我,“教委把你安排到我们学校,就是做一名教师,教好语文课,你要到山沟村小去,这让我很为难。”按照他的理解,支教就是顶替当地学校一名任课老师。 【对话支教点政府官员及校长】 支教点对支教的期望 ■遵义市绥阳县旺草镇副镇长彭仕焱:谈到期盼,那么就是希望有对口的支教,这样更利于我们山区的教育对接。另外,还需要治理型的人才,能带来新的教育教学治理经验。另外,支教的时间还可以再长些,更能看出效果。 ■延安市安塞县高桥中心小学校长尉蔚:近几年,安塞县接纳了不少支教老师,均为中短期支教。作为学校,期盼的就是短期支教与长效机制相结合,比如建立长期的校际交流,这样可以让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发达地区城市学校相接轨,对贫困地区学校教师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会更加明显。就支教者的专业来说,法律和心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是贫困山区迫切需要的。 观点碰撞 【支教,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记者:关于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教育部及社会力量都非常重视,你们到一线经历了这么久,作为过来人,你们认为,到山区学校后,支教者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罗丽萍:教育很多情况下会出现“5 2=0”的现象,在学校里上了5天课,双休日学生回到家没有人管,在学校里一个星期学的东西就忘了。非凡是贫困地区,很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督促,所以我觉得支教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除了在学校里带课外还要多家访,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双管齐下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何明清:要认清支教工作的意义,支教动机要纯,不提或少提条件,无论自己被安排在哪里,都要善始善终,尽心尽力做好教学工作。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要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不要太有个性,要善于和当地老师沟通,以免陷入尴尬境地。 另外,建议短期支教以做调查、送新鲜知识下乡等形式比较好。假如志愿者的出发点是为当地教育教学带来变化,则不切实际。 周小芳:除了完成本身应有的责任外,支教者还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那里的人带去外面世界的信息,运用社会的力量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改变他们落后的思想,包括学生、家长甚至那里的教师。 记者:作为我省支教活动的重要组织单位之一,您认为,需要做好哪些工作,才能有助于支教的开展? 共青团江西省委副书记王少玄:要让支教取得更好的效果,首要的就是支教者要有奉献精神,端正思想。从现实来看,除少数沽名钓誉者外,绝大多数支教者都是抱着去体验生活、奉献所学知识的目的去支持地方教育的。 其次就是进行制度保障。比如我省举行的“三支一扶”活动,规定只要支教者在支教岗位合格了,他(她)若肯留在当地工作,当地人事部门就应该无条件接收,同时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都可以享受加分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这就是制度保障,要有政策对支教者进行一定的安抚和激励。 第三是资金配套。有些高校组织的支教,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对支教者的吃住都进行适当的安排,免除其生活之忧。 第四是当地政府的配合和理解。无论哪种形式的支教和采取什么样的优惠政策,都要得到当地政府和支教点单位的大力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同时,当地百姓对支教活动的理解和支持也是支教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支教,该走向何方】 记者:现在不少大学生,经常会利用节假日到农村去支教一个星期、十天半个月。那么,对大学生短期支教,是怎么看的? 王少玄:大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的支教活动,从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对当地教育资源的不足是个有益补充,也缓解了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压力,同时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 这种支教有个明显的不足是时间太短,短期支教延续性差,当地可能很难消化。支教要取得良好效果,首先要学生有服务精神,深入基层,专心支教,这样才能取得当地百姓的认同。同时,学校和当地政府都要做好支教大学生的服务工作,提供后勤保障。 延安市教育局支教办副主任段金平:大学生支教,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需要这些志愿者带来新的信息和活力。 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毋庸置疑,但综合来看,大学生支教,非凡是短期支教,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支教人员或许还没有适应课堂教学,支教就结束了,学校也会处于被动状态。另外,这么短暂的时间,大学生对当地无法真正深刻了解,很多人无法从内心深处产生震撼。大学生支教,非凡是短期支教,最好能更加贴近自身特点及支教地实际需求。总的来看,大学生支教已经开始趋于理性。 【民间支教力量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我们明显感受到,这几年,包括支教在内,社会公益活动的氛围非常浓烈,民间的力量也非常强大,对民间支教你们是怎么看的? 王少玄:从支教来说,应该说国家是主导,民间力量是有益补充。很多企业组织的支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有赖于企业的健康文化和支教地政府的协调配合。我认为,只要加强对民间支教活动的引导和规范,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企业组织的民间支教还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 何红:事实上经过这次支教,我身边的人,包括亲戚、同学、朋友都受到了感染,很多人也想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而很多民间支教活动是没有外界资金支持的,因此活动的开展碰到很多限制。呼吁全社会关注民间支教,媒体的作用很大。 何明清:民间支教与政府组织的支教活动有所不同,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我个人认为非凡是需要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同时,爱心人士和企业在物质上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关链接 【江西的支教活动现状】 目前我省主要有5类支教活动:研究生支教团,由团中心和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从1999年开始,已连续组建了9届研究生支教团,江西进行了5届,第6届在8月16日上午已派出;全国进行的“西部计划”,江西上个月从35所高校选派了280人,定点服务海南和广西,包括支教和补充基层人才在内;省人事厅牵头,团省委等9个单位参加的“三支一扶”工程,今年是第二届,去年派了736人,今年要派2000人下到基层去支农、支医、支教和扶贫,服务一年;寒暑假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这是短期支教;还有就是民间的基金会或者企业组织的支教活动。 共青团江西省委副书记王少玄认为,由团省委牵头的我省支教活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江西师范大学前不久还获得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称号。据红土地支教网创办人刘汉辉介绍,江西师大的支教除研究生支教团外,注重本科生培养的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占了主要地位,该工程从2004年开始,以学期为单位,已经完成了6批,每批有10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支教点主要在我省的革命老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