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珠江时报
第三期广东省对口支援广西支教教师系列报道(919)
身边朋友回忆许晓珠故事,并以各种形式践行他的精神
核心提示:“墨脱的路实在太难走了,我的脚扭伤后,背夫们就用接力赛的方式背着我翻山越岭,一个背夫的趾甲都磨掉了。”顺德“驴友”何悟秋在墨脱亲身体会到当地人的艰难,更被许晓珠的精神所感动,当即决定为当地捐资10万元修路。 “敢在11月份翻雪山进墨脱,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家伙为了工作简直不要命了。”市公安消防局防火监督处处长杨舜也曾是一名援藏干部,谈到与许晓珠在西藏时的交往,他用“拼命三郎”来形容这位“藏友”。 连日来,本报关于援藏干部许晓珠的系列报道刊出以后,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读者致电表示,读罢报道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许晓珠在艰苦的条件下履行援藏职责,面对生死而不避不畏,体现出他人性的善良和高贵,崇高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泥石流冲毁进墨脱的山路。凌永强说,那次是许晓珠带着他们死里逃生。
他们眼中的许晓珠·杨舜 这位藏友是拼命三郎
敢在11月份翻雪山进墨脱,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家伙为了工作简直不要命了。
市公安消防局防火监督处处长杨舜,2004年作为公安部选派的援藏干部他仍在西藏林芝,有一次,他提前从广东省即将选派援藏干部名单中意外发现,许晓珠来自佛山。6月份,在林芝举行的简单欢送援藏干部宴会上,源于大家是“同门师兄师弟”的那一份感情,杨舜迫不及待想早点认识许晓珠,“哪一位是从佛山来的?许晓珠是哪一位?” 杨舜回忆当年欢送会上的情景时说,许晓珠话不多,不过说话能说到点子上,且话语中能透露出他身上有一种工作拼劲,“第一印象觉得这个人很精干。” 2004年11月份,杨舜正好去拉萨办事,期间他与其他援藏干部交谈中,突然听到:“现在许书记要再进墨脱。”当地人都知道,进出墨脱的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米林县的派乡徒步翻越海拔4700多米的多雄拉山口,这条路每年只有6至10月份可供行人和骡马出进,另一条路就是一直未能修通的“扎墨公路”。 “我一听说许晓珠偏偏选择这个时候进墨脱后,第一反应我就说,这家伙为了工作简直是不要命了。”杨舜说,不管是走哪条路进墨脱,都需要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穿越原始森林,而恶劣气候会导致身体随时出现缺氧、头疼等。 “凡是去过援藏的干部,在当地我们都有一个流行的叫法:藏友。”杨舜告诉记者,他回到佛山后还一直与许晓珠保持联系,每次交谈,许晓珠总一再叫他注意身体。 2005年8月份,杨舜因身体不适在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做手术。恰好,许晓珠坐飞机回来广东跑项目,飞机上他一听到“师兄”住院了,着急得马上掉眼泪。“他第一次来我还没完全清醒过来,过两天后,他又来看我,临走前不断地叫我保重身体。”杨舜说,出院后他才知道,自己手术麻醉醒之前,许晓珠身影已经出现在手术室外,许晓珠作为他的藏友,这份感情让他很感动。
■几块木板架在波涛汹涌的河上,便成一座桥。进入墨脱,人们必须从这种简易桥上通过。
他们眼中的许晓珠· 何悟秋 他不仅修路更是创富
一个从发达地区来的援藏干部不是在走过场,他是在为当地人做实事。
“2005年8月我瞒着家人进藏进墨脱,我爬山、涉水、趟雪就是为了挑战自己,一路上我与同伴不时拍照留影,可同行的许书记则带着路桥工程人员一路在勘查路况。”已有身孕的何悟秋坐在店铺里有点旧的椅子上直言。 而让她感动的是,一个从发达地区来的援藏干部不是在走过场,他是在为当地人做实事。 在从林芝去墨脱的路上,何悟秋的脚扭伤了,背夫们是用接力赛的方式来背她。“当时我极不情愿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哭,许书记笑说‘等路修通了这块石头成为了你的纪念’。”何悟秋说,那刻,她看见一旁的背夫的趾甲掉了下来,这位背夫说他的孩子发热后,背出山时就死了。 这一路上的所见,让何悟秋一直在流泪,也使她第一次有了要捐助修路的想法。 4天后,何悟秋一行到达了墨脱县城,住进了只有一张床的县政府招待所后,而许晓珠“失踪”地去忙他的工作了。 许晓珠进藏后,他的爱人每遇到身体不好,何悟秋就会与朋友轮流去照顾。她说,“许书记为了进墨脱的路能早日开通,他在拼命,但他不止是在修路,他还考虑到了路通后,背夫们的生活保障,他积极让背夫们去学开车,种地等。” 离开墨脱回林芝的路上,何悟秋扭伤的脚还没有康复,她不得不租用了一头驴上路。“走到半路,这条肥壮的驴在我的眼前活活给累死了。”这让她想到10多次来回勘查的许书记。说着说着,何悟秋哭了:“在墨脱骑驴说就像在顺德开宝马,面对累死的驴,我决定捐10万元支持许书记修路。” 回到顺德后,何悟秋立即给许晓珠电汇了10万元钱。“10万元对我家来说不是小数目,但我的家人听了许书记的故事后,不但支持,我老公还先后两次去林芝,捐了1辆车给墨脱人跑运输。” 结束采访时,何悟秋说她有一个心愿:“等我生下孩子后,我要去看看许书记修的路。”
■翻开相册,何悟秋讲述她的墨脱之行。本报记者 穆纪武 摄
他们眼中的许晓珠· 牙医江南 他感动我去西藏义诊
说起去西藏义诊的原因,牙医江南一句话脱口而出:是晓珠感动了我。
2006年春节,许晓珠和另外一个援藏干部来找牙医江南看牙病,边看病边聊当地缺医少药的情况。当听说到那里没有一个牙医,很多人一辈子都看不上牙病时,江南产生了一个想法:去看一看,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帮助那些藏区的病人。 他捐赠了一批医疗物资,其中包括一张牙椅,本来想运送到墨脱去的,结果因为路途太险,设备又重,无法顺利运送进去,只好放在察隅县。尽管如此,运送这些医疗物资到察隅县也足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2006年7月,经过10多天的辗转,江南来到了察隅县,开展了他为期7天的义诊活动。“知道有个牙医来了,全县都炸开了锅,所有人都穿着最好的衣服来看医生,像节日一样热闹。”江南说,原来他是第一个带着设备来这里义诊的牙医,医院的房子刚建好,没有自来水,只好用带来的矿泉水代替。 江南说,来之前仅说是缺衣少药,但让他震撼的是:这些藏民,要看一次牙病,长途跋涉,光路费就要花大概5000多元,还不包括医疗费用,因此,许多人一辈子都没看过牙病。 当时,江南只准备了100多个患者的医疗物资,结果来了400多个病人,每天从早上9点看到晚上9点,一天下来要看将近70个病人,累得几乎要晕倒下去。 而让江南为难的是,因为患者太多,医疗器械不够,许多赶了几天几夜山路来的人将无法看病。 一个司机的话提醒了江南。司机说,他刚买了一批新的修车工具,锉刀、扳手和锤子。江南一听,来了劲,马上拿着消毒后的修车工具,继续给患者看病。他说,他也知道不符合规范,但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江南在那几天时间里,还快速培训了一个藏族的牙医。“边教边做,最后他能简单处理一些牙病。”江南说,期间,他还抽空给当地小学生讲课,教如何正确刷牙和预防牙病。
■许晓珠向牙医江南献上哈达,感谢他七天的义诊。
他们眼中的许晓珠· 凌永强 许书记带我们死里逃生
许晓珠援藏后在“生死墨脱路”上来回14次,这让凌永强十分向往,他盼望有一天也能体验当中的艰与苦。
禅城区嘉讯科技服务中心的凌永强和许晓珠是6年多的好朋友。许晓珠援藏后在“生死墨脱路”上来来回回跑了14次,这让凌永强十分向往,他盼望自己有一天也能亲身体验当中的艰与苦。 去年10月份,凌永强带上文具等爱心礼物,勇闯鬼门关,可从墨脱县出来的第一天,却经历了一场死里逃生。“那一刻太惊险了,幸亏是许书记带着我们死里逃生。”凌永强至今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 凌永强说,10月5日清晨,天还没亮,他们一共开着三辆车从墨脱出来,走扎墨公路往波密方向开进,每一辆坐着5个人,当时许书记坐在第一辆车。大约行驶了1个多小时,发现前方四五米远处的陡峭石壁上开始滚下一堆大石头挡住了车的去路。 “车一停,我看到许书记第一个冲到石头旁用力推,想把石头推下公路另一边的深沟。”凌永强说,由于石头太大,大家折腾了半天依然推不开,见状,车上其他人也下车围过来帮忙,不过,许书记突然大喊一声:“大家快跑!” 听到喊声后,大家纷纷撒腿就跑,拼命逃离塌方区,还没等凌永强停下,许书记马上清点人数。“好险,如果不是许书记反应快,我们几个可能被泥石流冲下了万丈深渊。”回忆起那一段死里逃生的经历,凌永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相关新闻
听了许晓珠事迹报告 更要爱护西藏班学生
“他的14次徒步走过‘生死墨脱路’,他的一心扑在援藏事业上,他与墨脱同胞同甘苦、共命运。跟他相比,我们对西藏班同学的关心太微不足道。”昨天,南海艺术高中西藏部主任陈亚倍学习许晓珠同志先进事迹后说。 昨日下午,佛山市教育系统学习许晓珠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琼花大剧院举行。1300多名来自佛山五区教育系统的党员干部细心聆听,动情处,或鼓掌,或流泪。 提起许晓珠,南海艺术高中西藏部主任陈亚倍备感亲切。据她回忆,许晓珠在援藏之前,曾亲自来到南海艺高看望这里的西藏班学生,向同学们了解西藏情况,这说明他对工作非常执著,细致入微。 她说,“今后,我们更要作为西藏班学生的父母、长者、老师去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学到更多知识,使墨脱早日摆脱穷困,通上公路。” 市政府副市长杨锡基在报告会上表示,在我市教育系统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建设和谐富裕佛山教育的新形势下,学习许晓珠同志先进事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版统筹/本报记者 彭长江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芳波 宏波 茂浪 艳霞 图片由何悟秋、凌永强、江南提供(除署名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