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苗山区乡村中心学校期盼优秀年轻支教老师

教师系列报道(2784)

    中新网保亭4月22日电(崔力文)为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海南省开展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调整后的农村学校情况如何?记者日前走访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几所乡村中心学校,不少学校疾呼“希望多些优秀的年轻的支教老师到这里来”。 

  保亭县位于海南省南部内陆,五指山南麓,南邻三亚市。全县人口16万人,其中黎族占56.2%,苗族占3.8%,其他民族占40%。南林乡位于保亭县南部,距县城47公里。东接三道,西南与三亚市交界,北连新政。 

  据介绍,保亭县已将6个乡镇和原农垦的31所小学整合到7所中心学校,整合学生1807人,教师239人。 

  由罗葵小学、什龙小学和南林中心小学整合成的保亭县南林中心学校是记者走访的一所六年一贯定点学校。这所海南最南端黎苗山区的乡村中心学校建于1956年,现有教职工46人(教师37人),12个教学班(包括2个学前班),学生345人,其中80%以上为黎、苗族学生。 

  黄仁昌老师今年57岁,在该校已有36年,是现有最早一批在岗教师。在南林乡万如村黎族村成长的黄仁昌,自1975始在学校任三、四年级语文老师。 

  在学校56年发展的历史长河可以捕捉到硬件设施的飞跃变化。黄仁昌说,“听老一辈人讲,1956年建校的时候,校舍用木条涂上墙壁,再盖成茅草房。老师住宿的面积有二十几平方米,教室五十几平方米一间,一共6间。改革开放后,学校面貌大改观,开始有水泥铸成的教学楼和老师宿舍。” 

  黄老师更念念不忘的是一段“幸福时光”是“1968至1977年间的那两三年,广州中山大学等学校好多优秀的老师下乡来。(他们)都是专业老师、又是名牌学校下来的,当时我读初中,印象很清晰。那些老师除了教课质量高,传授的知识广,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受到他们教育的那几届学生素质普遍比较高。仍记得有学生把学到的接电、安装电的知识用到实践中,让整个村庄受益无穷。” 

  “短暂的幸福”过后,学校不得不直面一个“长期的现实问题”,即学校师资力量的弱小。该校教导主任符进民是南林乡罗葵村人,他告诉记者,“我一直在本地读书起来的,80、90年代中专就特别吃香了,那时候我的老师是从沿海的乐东、琼海、陵水过来的,本地老师很少。就是因为1979年、1980年外地老师过来,才逐步把本地老师培养出来。他们教出本地老师。1986至1989年间本地老师陆续接上来,教育薪火传承。” 

  虽然有二十余年教学经验,45岁的符主任还是觉得“有点吃力,现在都用电脑了,学校电脑老师、专业的美术老师都没有,我们都是按照之前老师的教法教学生。”除此之外,该校(教师队伍)在不断“自我发展”。符主任说,“我原来是高中文凭,经过脱产、函授,到大专。现在我们函授的大专老师占80%以上。” 

  执教二十余年,符主任明显感觉现在的孩子“精”多了,“以前有学生不听话,老师便佯装从房顶的电视高频锅可监视到不规矩学生,那些学生就稳稳当当坐端正了。现在你要这么讲就会被学生揭穿。总体来说现在小孩接触面广了。” 

  符主任笑称,“这里比较封闭,很多老师不愿意过来,都愿留在城镇。总的来说这里本地老师居多,大多是土八路,不是正规军。最希望现在二十几岁的文凭高,有理论,有积极干劲的新型教师扎根我们乡村。” 

  黄仁昌老师恳挚期望,“乡村学校现在有电脑,各方面都比较到位了,希望多一点的老师下来。”同时他毫不讳言道,“虽然(这里)生活清淡一点,比如电饭煲等生活用品南林没有,要买好一点的要到县城或三亚去买,这里到三亚有三十几公里路程,因为山路弯曲,骑车要1个小时左右。” 

  由于历史欠账等原因,保亭县教育基础较薄弱,教育相对落后。2012年2月8日,南下该县挂职支教的海口市25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走进保亭县20多所中小学校进行对口支教。 

  保亭县教育局局长苏盛葵说,希望海口老师的到职能发生鲶鱼效应。通过海口老师对对本地老师传帮带,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经验和良好勤奋的工作状态带动支教学校。目前保亭县年教育人才引进费为200万,用于教育人才(包括教育行政人员、学校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一批支教老师任期一年,正在考虑第二批,具体还要跟海口市教育局沟通”,苏盛葵希望对口支教“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带动保亭教育发展。

 

查看更多支教图片 发表您的意见

上一条新闻: 自费去西部支教
下一条新闻: 江大“大眼睛”支教今夏再启程
   
别墅开门机